作者:会员上传 阅读:0
更新时间:2023-08-13 17:34:04发布时间:24小时内
基因变异是绝大多数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根本病因,约60%的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可以找到明确的致病基因变异,因此基因检测对指导肥厚型心肌病诊治有重要临床意义。目前认为肥厚型心肌病主要是由罕见变异通过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模式导致的疾病,偶有隐性遗传模式报道。
已经报道与肥厚型心肌病相关的基因众多,但证据充分的明确致病基因主要为编码肌小节蛋白的基因,肥厚型心肌病也因此被称为“肌小节疾病”。肥厚型心肌病致病基因的外显率(即致病变异携带者最终发生肥厚型心肌病的比率)为40%~100%,发病年龄异质性也较大,对基因诊断结果解释应谨慎。应在系统收集分析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家系(绘制包含三代亲属的家系图)基因型和临床表型信息后,进行规范的遗传咨询。
家族中第一个确诊为肥厚型心肌病的患者称为“先证者”。无论是否行进一步临床诊疗或基因筛查,推荐所有肥厚型心肌病患者进行遗传咨询。通过遗传咨询,能更好地收集其他家庭成员的相关信息,进而完善家系图谱,并为下一步的病因学检测提供证据和线索。
应确定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直系亲属(至少三代)是否临床受累或者遗传受累。应全面收集直系亲属的临床病历资料,重点关注有猝死、心律失常、“先天性”心脏病的亲属,即使未见明显心肌肥厚。与先证者充分沟通肥厚型心肌病的详细病情、遗传风险、对生活与工作的影响、对后代的影响等有助于先证者与亲属沟通。
对于检测到明确致病基因变异的家庭,如果先证者筛查出明确的致病变异,其直系亲属无论是否具有临床表现,均推荐Sanger法一代测序,验证此致病变异。未携带致病变异的亲属一般无需临床随访;携带致病变异而临床尚未有表现的家系成员,则需仔细地进行临床评估(包括超声心动图、心电图、肌钙蛋白、NT-proBNP等),并长期随访。
对未检测到明确致病基因变异的家庭,如果先证者检测结果为阴性,或检测到分级临床意义未明的变异,其一级亲属应行详细的临床检查(包括超声心动图、心电图、肌钙蛋白、NT-proBNP等)。由于存在外显延迟,亲属需定期临床复查。对于轻度心肌肥厚达不到诊断标准的年轻亲属,可以每隔6~12个月进行1次临床检查,如数次检查病情无进展,可延长复查时间。亲属主诉有相关症状时应重新进行临床评估。
心脑血管疾病个性化、精准用药——药物基因检测
(3)人阅读2023-09-05关于无创dna,搞不清楚这些问题等于白做
(0)人阅读2023-09-04关于无创DNA产前检测这些问题,你了解多少?
(0)人阅读2023-09-04基因检测科普之 无创产前DNA检测
(0)人阅读2023-09-04年纪越大,HPV感染就越难转阴吗?
(3)人阅读2023-09-03一篇文章告诉你,基因检测,到底靠不靠谱?
(2)人阅读2023-09-03解析基因检测的重要性:如何优化身体健康管理?
(0)人阅读2023-09-03肿瘤基因检测方法这么多,怎么选?
(3)人阅读2023-09-03从采样到送检,肿瘤基因检测中的常见问题答疑!
(6)人阅读2023-09-02备孕/孕期需补充叶酸,有必要做「叶酸基因检测」吗?
(1)人阅读2023-09-02哪些患者有必要做基因检测?
(0)人阅读2023-09-02肺癌患者为什么要做基因检测?
(0)人阅读2023-09-02